一、兩種方法的本質差異
計數對象 |
活菌(僅形成菌落的微生物) |
總菌(包括死菌和活菌) |
結果單位 |
CFU/mL(菌落形成單位) |
細胞數/mL(直接計數) |
適用場景 |
稀釋樣品、低濃度菌液 |
高濃度菌液(如酵母懸液) |
誤差來源 |
稀釋誤差、菌落重疊 |
細胞分布不均、雜質干擾 |
二、平板計數法操作避坑指南
1. 菌落重疊
原因:涂布不均勻或稀釋度不足(未達到30-300菌落/平板)。
避坑:
梯度稀釋至少做5個梯度(如10²~10),選擇2~3個合適稀釋度的平板計數。
涂布時用無菌涂布棒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操作,避免交叉污染。
2. 隱形菌落
現象:微小菌落、擴散菌落(如枯草芽孢桿菌)難以肉眼識別。
避坑:
培養后立即觀察(避免菌落干燥收縮)。
對擴散性菌落使用“分區計數法”,僅計算獨立菌落中心區域。
3. 培養基的問題
問題:凝固不勻或表面冷凝水導致菌落蔓延。
避坑:
倒平板前確保培養基冷卻至50℃左右(手握不燙)。
倒置培養平板,避免冷凝水流入。
三、血球計數板法操作避坑指南
1. 細胞分布
問題:細胞聚集在計數室邊緣或同一方格內。
避坑:
菌液混勻后靜置1分鐘再取樣,減少氣泡干擾。
計數時遵循“計上不計下,計左不計右”原則(避免重復計數)。
2. 顯微鏡的“視覺欺騙”
現象:雜質顆粒、氣泡被誤認為細胞。
避坑:
用亞甲基藍染色區分死/活酵母(活細胞拒染,死細胞藍色)。
調整顯微鏡光圈和焦距,觀察細胞立體結構(雜質通常扁平)。
3. 計算公式的易錯點
公式:細胞數/mL = 平均每格細胞數 × 稀釋倍數 × 10
易錯點:
忽略計數室體積(0.1mm³)與單位換算(1mL=10³mm³)。
未校正稀釋倍數(如原液已稀釋10倍)。
四、兩種方法的“致命翻車場景”對照表
未充分混勻菌液 |
低稀釋度平板菌落過多,高稀釋度無結果 |
細胞分布不均,數據代表性差 |
滅菌不徹底 |
雜菌污染導致假陽性菌落 |
雜質干擾計數結果 |
計數時間過早/過晚 |
菌落未成熟或過度融合 |
細胞死亡/裂解導致數值偏低 |
五、實驗結果驗證技巧
交叉驗證法:
用血球計數板初步估算菌液濃度,再選擇合適稀釋度進行平板計數。
質控菌株法:
使用已知濃度的標準菌株(如大腸桿菌ATCC 25922)驗證方法準確性。
重復實驗法:
同一稀釋度至少倒3個平板,或血球計數板重復取樣3次,取平均值。
六、避坑口訣
平板計數:
“梯度稀釋要到位,涂布均勻不偷懶;
菌落獨立是關鍵,30-300最保險。”
血球計數:
“細胞混勻再上樣,顯微鏡下細端詳;
雜質死菌要分辨,公式換算莫慌張。”
平板計數法流程:
菌液 → 梯度稀釋 → 涂布平板 → 倒置培養 → 計數 → 計算CFU/mL
血球計數板流程:
菌液 → 混勻 → 蓋玻片壓緊 → 顯微鏡觀察 → 計數 → 計算細胞數/mL